關於岸裡社與感恩社界址碑

岸裡社與感恩社界址碑

岸裡社與感恩社界址碑建立於清乾隆年間,是一座見證平埔族部落間土地劃界的珍貴石碑。當時岸裡社(拍宰海族)南遷至大甲溪流域後,與當地的感恩社(拍瀑拉族)因為領域界線問題產生糾紛。清朝官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特別設立了這座界碑來明確劃定兩個原住民社群之間的邊界。這座界碑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不是一般常見的「漢番分界碑」,而是罕見的「番番分界碑」,記錄了原住民不同族群間的土地界線劃分。

此碑採用花崗岩材質製作,尺寸約為62公分長、42公分寬,碑文以陰刻技法刻製。花崗岩材質堅硬耐久,即使經歷數百年風雨仍能保持碑文的清晰度。

岸裡社與感恩社界址碑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化價值。首先,它是台灣中部平埔族岸裡社群與牛罵社勢力消長的重要見證,記錄了族群遷徙與土地重新分配的歷史過程。其次,作為國內少見的原住民不同族群間確切社域界線的歷史證物,它填補了台灣原住民土地制度研究的重要空白。

參觀資訊

●開放時間:尚未開放

●地址:位處於牛罵頭文化遺址園區之典藏室內

●文化資產類別:一般古物;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-圖書、報刊

●創建年代:清乾隆年間

●公告日期:2014年8月28日

●圖片提供: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

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官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