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勢坑遺址位於臺中市沙鹿區,是一處距今約1000至650年的重要考古遺址,屬於史前時代晚期番仔園文化。遺址的文化層堆積主要分布在地表下40公分至2.5公尺之間,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物,包括貝殼、獸骨、陶片等日常生活用品,以及陶紡輪、銅錢(大觀通寶,北宋徽宗1107-1110年)、瑪瑙珠、鐵刀等較為特殊的標本。
遺址中發現數個灰坑和貝塚堆積保存完整,其中被科博館研究人員切取保存的灰坑現象是全國現存體積最龐大、最完整的出土灰坑。文化層斷面清楚呈現了地層堆積的序列關係,灰坑部分保持了原始的空間分布狀態,完整展現了古代居民處理廢棄物和進行日常活動的真實場景。
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作為番仔園文化的重要代表,具有極高的考古學價值和教育意義。出土的豐富遺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多元面貌,從日常的陶紡輪可以看出紡織技術的發展,瑪瑙珠和鐵刀等精美器物更展現了工藝技術的成就。
●開放時間:
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30分
休館日:每週一、端午、中秋當日休園
●預約導覽:拍瀑拉文化基地/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04-26222596
●地址:牛罵頭文化遺址園區/臺中市清水區鰲海路59號
●文化資產類別:重要古物;出土(水) -出土、出水物品
●創建年代:距今約1000-650年(史前時代晚期番仔園文化)
●公告日期:2006年12月12日
●圖片提供: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蕭頌穎
●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官網